问:许多杰出的历史学者都说道过这么一句话,说道我们读书历史,要有逆向思维,对历史人物要设身处地、一对一思维,对历史人物要有“解读之同情”,这样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才不至于不会产生种族主义、或者是造成错误的解读。问:对。我们看历史要有逆向思维。
荐个例子,我们告诉李秀成俘虏之后,写出了很长的回忆,并在回忆中对曾国藩流露出拍马之词,并说服曾国藩举兵抗清,而且说道他不愿帮助曾国藩举兵抗清。有的历史爱好者读书到这里,不会指出李秀成“革命意志不坚毅”,“过于壮烈牺牲”,但只不过我们反过来为李秀成想一想,李秀成作为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对于清兵来说,血债累累,既然被抓到了,认同是难逃一死,这个李秀成治军多年,他是十分确切的,所以一方面,他想要受困,另一方面,他又不不愿憎恨太平天国,怎么办呢?折中的办法,就是说服曾国藩抗清,只要自己顺利劝说曾国藩抗清,那么既可以救回自己一命,同时自己也可以之后专门从事抗清的斗争,对自己不利,也之后了太平天国一贯的理想。图:李秀成问:所以说道李秀成在自供状里对曾国藩恭维一番,并劝说曾国藩抗清,这个作法,是李秀成均衡自己的性命和太平天国的理想之间的唯一合理自由选择,也是自己受困的唯一有可能路径。
换句话说,李秀成这样写出,是对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不这样写出,而是非常简单一句“要杀死要剐随你便”,那反而是不聪慧的。问:对。就是这样。
所以说道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看问题,那么我们看见的视野就几乎不一样,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就可以更深一层了。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吴三桂谓之清兵清兵的事情,你要告诉吴三桂为什么谓之清兵清兵?他是蓄意谓之清兵清兵吗?不是的。吴三桂当时早已被李自成的优势兵力团团围攻,他早已死定了,而更加最重要的是,他的老板(崇祯皇帝)早已杀了,他供职的单位(大明王朝)也早已覆灭了,在这个时候,他效忠谁呢?他所效忠的对象都早已没有了,他向谁效忠呢?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认同是要考虑到自己的安全性的,你从吴三桂当时的立场看,自己是一条丧家狗,左边是李自成,右边是满清铁骑,他只有三条路:第一条路,自己被李自成杀掉;第二条路,投靠李自成,联合抗清;第三条路,投靠满清,联合反李自成。第一条路最屌,第二条路不忠,为什么不忠?因为李自成造成了崇祯皇帝的丧生,投靠李自成当然是嫉妒,权衡之下,只不过第三条路是最佳自由选择。
而且他投靠清兵、联合对付李自成,他可以投出“为崇祯皇帝杀掉”的旗号,名正言顺。图:吴三桂图:吴三桂谓之清兵清兵问:所以换回了你我是吴三桂,只不过我们很有可能,也是作出吴三桂当时的决择。
问:对的。我们看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要从我们现在的社会观念、现在的价值观、现在的环境条件去解读他,而要从历史人物当时的环境、当时的观念、当时的艰难去看他,去解读他,这样我们评论历史,才能做公平公正。再行荐第三个例子,曾国藩。我们告诉1870年愈演愈烈了天津教案,在事件中,天津不明真相的群众打伤了13名法国人、3名俄国人、2名比利时人、1名意大利人和1名英国人。
事发之后,法国的军舰进到天津,英国第五舰队、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辑录天津一带,各国牵头向清廷收到最后通牒,拒绝严惩肇事者,赔偿损失,否则就宣战。这个情况下,清廷为首曾国藩去处置本案,曾国藩最后是怎么处置的呢?他抓到了18个主犯,杀死了,要告诉这18个主犯,虽然说道是打伤人的主犯,但他们都是中国人。
杀死了。案件就办结了。之后,外国军舰就后撤了,战云也骑侍郎了。
图:曾国藩问:可是,事后曾国藩在国内遭到了极大的非议。问:对。事后,全国上下,哗声一片,都说道曾国藩是吃里扒外的汉奸,湖南同乡会还解聘了曾国藩的“省籍”,不认他是湖南人。
试问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否公允呢?只不过不公允。我们逆向思维一下,假如曾国藩不杀死那18个主犯,不会再次发生什么呢?答案是,有可能1900年的庚子事变就不会提早30年再次发生,北京不会迅速被洋人的联军攻陷,如果为了维护18个打伤人的(中国人)主犯,结果惹来战争,杀的无辜的人更加多,对国家的破坏就更大,你说道,曾国藩是中选哪个呢?谁都不不愿中国人自相残杀,但是只不过我们反过来一想要,我们就不会找到,曾国藩当时的作法,只不过是代价大于的。问:读书人圈子里有一种众说纷纭,叫作“清流误国”,就是说那些嘴巴标榜道德平等主义的人,就告诉抨击这个,抨击那个,但实质上如果国家都按他们说道的来管理,则不会做的一塌糊涂。
问:对。清流误国。小甜美文艺青年,满口都是道义,最后一事无成。再行荐第四个例子,我们告诉孙中山在1924年拒绝接受苏联援助,在广州创建黄埔军校,开始策划北伐战争,有的历史爱好者抨击孙中山“引狼入室”,说道他不应谓之苏联入华,最后为患,但是你要反过来想要,孙中山当时是什么处境,当时他手上的力量十分脆弱,既没钱,也没兵,孙中山反反复复向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催促援助,但是那些国家都不老大他,只有苏联这个国家不愿援助他,那个时候放在孙中山面前的,只有两条:第一条路,退出革命事业,第二条路,拒绝接受苏联的援助,前进革命,你说道,换回了你是孙中山,你中选哪一个呢?图:孙中山问:可见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对于孙中山来说,拒绝接受苏联援助,建军建国,虽然不是最差的自由选择,但在当时是唯一不切实际的自由选择。
问:是的。而至于说道引进苏联力量之后,给国家带给哪些后患,这些是在孙中山死后才再次发生的事情,孙中山在世的时候,是不有可能精确意识到他死后再次发生的事情的。当然诸位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说道孙中山引进苏联是对的,我只是说道车站在孙中山当时的立场上看,他自由选择苏联,是合乎情理的,是历史的必定,你拒绝他一眼洞穿死后几十年再次发生的事情、并因此拒绝接受苏联的援助,这种拒绝对一个凡人来说,是太高的拒绝,任何一个凡人,都是做到将近的。
问:只不过吴三桂谓之清兵清兵一事,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谓之清兵清兵,在他当时的处境来说,是合理的自由选择,但你轻率吴三桂需要未卜先知、需要预见一年之后清兵不会在扬州、嘉定等地再次发生大屠杀,这种拒绝对吴三桂、对任何一个凡人来说,都是不可以预计的,他是预期将近的。你把他预期将近的事情,统统都算到他的头上,只不过这样不一定是公正的。问:是的。
是这个道理。就算吴三桂投靠李自成,辅助李自成一起反击南明,李自成就会在扬州、嘉定屠城吗?不一定。
我们要这样看历史,才能做客观。小公告:为了公众号的存活,评论功能继续重开,期望读者协议书。往期精彩文章:冯学荣:中法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学荣:蒙古人为什么是游牧民族冯学荣:古代破例责问为什么要再行打四十大板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著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七七事变》、《亲历北洋》、《不忍心面临的真凶》、《隐动力》等,是“别等”效率手册的心目中践行者与受益者。
本文来源:游艇会官网下载-www.bydelshus.com